【九鼎一丝】,犹言一发千钧,喻非常危急(词义详见《汉语大词典》,下同)。如明宋濂《同公塔铭》:“呜呼,贤首之宗不振久矣,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。”鼎是烹饪食物的加热器,又因为礼治需要,后来用青铜制,体量也变得十分巨大而沉重,九鼎一丝即是指九个大鼎挂在一条丝线之上,与千钧一发同义。因此鼎也常用来表示沉重,能举起鼎则表示力量巨大。另参见:
【函牛之鼎\函牛鼎】,大鼎。《淮南子·诠言训》:“夫函牛之鼎沸,而蝇蚋弗敢入。”高诱注:“函牛,受一牛之鼎也。”《后汉书·刘陶传》:“其危犹举函牛之鼎,絓纤枯之末,诗人所以眷然顾之,潸焉出涕者也。”李贤注:“函牛之鼎谓大鼎也。”【鼎力】,举鼎比力;大力,对人有所请托,表示感谢的敬词。明张居正《答枢辅张容斋书》:“以月之四日抵敝里,十六日奉先人柩归窆。幸克襄事,仰赖鼎力维持,获遂初愿。”【鼎重】,敬辞,谓请您大力帮忙(表示请托时用)。明鹿善继《与齐群玉张凤图书》:“仰借年兄鼎重,先达于李老公祖。”【鼎庇】,敬辞,大力庇护。【鼎荐】,大力推荐。清李渔《怜香伴·谄笑》:“少刻中尊面前,求老师鼎荐一两句。”
【鼎官】,即鼎士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王庆忌为期门,夏育为鼎官。”颜师古注:“夏育,卫人,力举千钧。鼎官,今殿前举鼎者也。”【鼎士】,力能举鼎的人,指勇士。【举鼎绝膑】,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武王有力,好戏。力士任鄙、乌获、孟说皆至大官。王与孟说举鼎,绝膑。”张守节正义:“绝,断也。膑,胫骨也。”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。【扛鼎】,举鼎;比喻有大才,能负重任;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籍长八尺余,力能扛鼎。”后因以指代项羽。【鼎跃】,举鼎跳跃,古代的一种杂技。【笔力扛鼎】,形容写作才力高超。【拔山扛鼎\扛鼎拔山\拔山举鼎】,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。语出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籍长八尺余,力能扛鼎。”又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。”《秦并六国平话》卷下:“籍是时年方二十四,力敌万夫,有拔山举鼎之威。”后遂以形容力大无比,勇武过人。【扛鼎拔树】,犹拔山扛鼎,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。【投石扛鼎】,形容武功出众,力量超人。
【九鼎】,喻分量重。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言毛遂至楚,使赵重于九鼎大吕,言为天下所重也。”宋黄庭坚《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》:“声名九鼎重,冠盖万夫望。”明张煌言《怀古》诗:“人定能胜天,一言重九鼎。”【鼎吕】,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彊于百万之师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九鼎大吕,国之宝器。言毛遂至楚,使赵重于九鼎大吕,言为天下所重也。”九鼎,相传为夏禹所铸;大吕,为周宗庙的大钟。后遂以“鼎吕”指事物及言论的份量重。【一言九鼎】,秦昭王十五年秦围赵都邯郸,赵使平原君赴楚求救,毛遂自愿同往。经遂晓以利害,楚王同意救赵。平原君因而赞扬曰:“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”见《史记·平原君列传》。九鼎大吕,古代国家的宝器。后因以为典实,谓一句话即可产生极大的力量。
【鼎言】,有份量的言论,常用于请人说话帮助的敬词。
【鼎札】,犹大札,旧时书信中敬称人的来信。【鼎谕】,大教,重大的教导或训戒,对人教言的敬词。【鼎赐】,极厚的赐予,旧时书信中的敬辞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